芦山中学校长:学校都会恢复到和以前一样
2013年05月15日   华西都市报
      5月6日,芦山中学的同学们在已经建成的板房教室边,欢呼着正式复课。郝飞摄

  昨天上午9点半,芦山微微有些飘雨,48岁的校长杨元明走在芦山中学的校区里。周六,除了在西南财大学习的400余名高三师生外,其他所有学生都放假了。之前安置在校内的不少群众也陆续撤离,相比前段时间校园里人来人往的景象,昨天显得有些冷清。在杨元明身边不远处,装修工人们正抡起榔头,敲掉教学楼一些因地震受损的墙面,准备维修加固,这是他第二次看着自己工作的校园经历如此场景。“这所学校对我意味着太多东西,一草一木我都很有感情。”

  杨元明

  48岁的芦山中学校长杨元明,干了28年教育工作。杨元明说:“这所学校对我意味着太多东西,一草一木我都很有感情。”

  从地震当天,芦山中学便划定为受灾群众的安置点和直升机的降落地。杨元明每天在学校工作近20个小时。杨元明坦言,高峰时期,学校里住着4000余人,工作压力很大,但自己似乎有源源不断的动力,而这种动力来源于自己的学生和各路救援人员。

  2008年,“5·12”地震后,原址在芦山县老县城的芦山中学严重受损,不得不停止使用,随后由澳门援建的新芦山中学在现址动工,去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。

  昨日,一些居住在学校临时板房中的女学生正在洗衣、洗头,男学生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嬉闹。杨元明看着他们,笑了笑说,“一切都会恢复到和以前一样。”

  没有在校学生严重受伤

  4月20日,杨元明在雅安名山区开会。地震后,他第一时间便和在学校值班同事打电话,却没打通,这个干了28年教育的男人少有的慌了神。

  华西都市报:当时着急么?杨元明:着急啊,当时有300多个学生在学校上课,最担心的是在校学生和老师的生命安全。

  华西都市报:什么时候得知学校的具体情况?

  杨元明:地震之后很快就知道了,同事给我发了短信,确认在校学生和老师都顺利疏散,学校有受损,但不是很严重。非常幸运,300多名学生都没事,除了两名同学在跑的时候不慎摔倒,一个脱臼了,一个有点擦伤。

  华西都市报:之前是有进行过类似的紧急应急演练么?

  杨元明:每学期都举行应急演练,平时也会教授这方面的知识,关键时刻确实起了大作用。当天下午,我赶回来时得知有个学生在家不幸遇难了,3天后得知另外一个学生也罹难了,这个事情是我最大的遗憾,也许他们在学校就不会出事了。

  当晚便开展心理干预

  地震后,心理干预的帮助随着救灾物资一起,很快就送到了学校。不少班级的老师也主动担当起了心理辅导员的责任,和学生们住在一起,和他们聊天谈心。

  华西都市报:这些心理专家是什么时候到达的?

  杨元明:很快,印象中地震当天就有心理工作者来到学校,开始对学生做心理干预了。

  心理干预很有用。我很惊讶的是大部分学生在地震之后,所表现出来的镇定和坚强,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。

  刚避过灾难便帮助他人

  地震当天,芦山中学便划定为安置点和直升机的降落地。杨元明每天在学校工作近20个小时,实在累了,便蜷缩在车里眯上几个小时,连续10多天都是这样。

  华西都市报:让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?

  杨元明:有两件。第一是我从名山赶回来时,刚进学校,便看见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在帮着搭建伤员帐篷,还有学生跑出学校帮忙。

  他们才刚刚避过灾难,马上就想着去帮助别人,这让我心里松了一口气,感觉地震没把人震垮了。

  第二是救援人员的无私帮助。白天他们那么忙,那么累,晚上我去找他们帮忙解决学校一些困难,没有一个人拒绝,一个都没有,都是立马就伸出援手。这段时间,大家都像亲人一样,前段时间一队武警兄弟要撤,我说真的,不舍得他们走啊。华西都市报记者熊浩然实习记者何流

  记者手记

  在这里蔓延着希望

  看着芦山中学里的人,一种崇敬的感情油然而生。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,所有人的身上都散发着希望的气息。

  也许他们中的某些人,正经历着失去家园和亲人的伤痛,但在他们脸上,镌刻的更多是笑容和从容,这样的一份乐观,一份坚强,也许正是撑起这所学校的东西。

  对于芦山中学的将来,我丝毫不担心。杨元明说,9月份开学,学生们便可以搬回原来的教室,一切都将恢复到震前状态,但我觉得,也许正因为经历了这样的灾难,未来的芦山中学人,将比地震之前过得更好。